人気の投稿

2011年4月7日木曜日

日本:有责任无英雄

日本:有责任无英雄2011-04-01 16:39:04

阅读(179) 评论(3)
(转载启丹新浪博客文章:从救灾报导看日本文化)
日本:有责任无英雄
启丹 
从美国来日本五年多了,这次遭遇地震和海啸,才知道到日本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
灾难发生以来的报导中,日本人在追述那些既感人又悲哀的情景与事实时,往往简短扼要、平铺直叙。有低婉的言语、也有悲哀的泪水,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思忖良久恍然大悟:没有表彰任何一位英雄人物—–被采访的日本人和日本媒体的报道,从未用过英雄(hero/heroine)、英勇行为(heroic action)和无私精神(selflessness)这类的字眼,来感慨在我看来是英雄的人物与英雄的事迹。
上课时,我万分不解地问学生(成人班):“这次地震海啸和救灾抢险中明明有很多英雄,为什么日本媒体和被英雄救出来的人,不用英雄二字来表示对那些还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堪称英雄的人们的敬意。”
花了好几分钟的时间,经过一番解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英语水平不够高没听懂我的问题—–等明白了我的意思后,他们一起摇头说:“没有,没有。”
“怎么没有?”我惊诧地举例说明:
在难民所,一行动不便老人流着泪对记者诉说,海啸来临之际,老伴在他背后大声数着一二一二,鼓励着他一点一点攀上二楼。当他回转身去,却只来得及看见老伴被裹着黑沙的大水冲倒丧生。
再比如,当海啸即将覆盖某市政府办公楼时,一个负责广播,年仅24岁,结婚不到一年的女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不停顿地催促市民向高地紧急疏散。她广播的位置在市政府的二楼。大水过,市政府的三层楼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海啸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
还有,一位59岁还有6个月就要退休了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员工在老伴的支持下自告奋勇加入第一批抢修的50人“敢死队”。“像他这样毅然站在抢险救灾的风口浪尖,不是英雄么?”我问。不等他们回答,我又加了一句:“其实那50个人个个都该被称作英雄的。”
学生说他们知道这些报道,但他们无法向我解释为什么那些人不被称为英雄。
“那,什么人才是英雄?”我问。
沉默。
忽然意识到也许英雄这个概念本身在他们的意识中是含糊的,我追问:“难道日本历史上就没有民族英雄?”
又是沉默。
终于,一个学生迟疑地说:“我们……没有英雄。过去,日本人崇拜天皇。二战以后天皇没威信了,我们就没有……”
她的话没说完,我不好意思再追问下去–穷追不舍是极端不礼貌的表现,即便我是老师。
带着疑问,我又去请教一位日本长者。“一个为了抢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人不算是英雄吗?”长者轻轻地摇摇头说:“那是他(她)应该做的,是他(她)的责任。”
费解:责任每个人都有,完成的压力不同:舍己为人地履行责任或承当了过量责任的就是英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是一个有英雄但不去认可英雄的民族是什么?这个民族怎样弘扬其道德精神?怎样衡量其道德标准?怎样辨别其道德准则?怎样区分其道德行为?又怎样把握其道德底线?同一个民族,两个不同的没有英雄的时代,一个凶暴残忍万恶不赦,一个循规守己安分度日。这个民族的精魂在哪里?
我不明白。
长者看着我,他也不明白,不明白我为什么不明白?
归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去博主首页

3 条评论 发表在“日本:有责任无英雄”上

  1. “英雄行为”是一种境界,因为对引发事件的立场不一样,评论就会不同。就像其它行为一样,也会吓到一些人、伤害一些人……
    至于“英雄行为”让一些人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好像倒恰恰是“英雄行为”发生的原因:如果人人都在恰当的时候各尽其职,“危险而又虚伪”的英雄行为定会减半乃至消失。
  2. 美国有个黑人英雄,救了一个跌倒在地铁里面的孩子。后来他不
    仅被总统邀请去了白宫,还坐在贵宾席上。听说有不少人捐钱给
    他,其中有富翁。
    美国报纸评论过,美国需要这样的英雄。事不关己的人是冷漠和
    自私的。美国的价值观是多元的。
  3. 蜜蜂跟你解释一个亲身经历:
    当年在机关工作,一日晚雷电交加,我单位外接电源跳闸停电。第二天一早伙房没干活,办公室没电也干不成活,蜜蜂自告奋勇搭梯子上墙接通电路,人人夸奖,自己也沾沾自喜。不料被领导叫去,披头盖脸一通臭骂:电路工作不是你工作责任范围,我们自然知道通知电工处理,如果你出现意外事故,我们如何交待?
    无独有偶,大学是学校发生火灾,有许多同学奋不顾身去救火,蜜蜂阻止他们,反遭白眼,其实救火应该是消防队的责任,个人尽量保住生命减少灾害损失,就是责任所在,房屋烧毁,受到损失保险公司有赔偿责任,关我们学生屁事。万一有学生丧命,值得吗?
    动不动扮演英雄,其实是让人逃避责任。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